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用车知识 用车知识

中国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佚名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1.揭秘中国新能源汽车热潮背后的政策力量2.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购买新能源汽车4.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揭秘中国新能源汽车热潮背后的政策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1.揭秘中国新能源汽车热潮背后的政策力量

2.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4.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揭秘中国新能源汽车热潮背后的政策力量

       揭秘中国新能源汽车热潮背后的政策力量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加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成为了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文件,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全国纯电动车销售占比将达到25%。这项政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项政策的推广意义深远。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排放,有助于改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还有助于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从而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项政策的出台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强劲的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创新。

       据悉,为了实现2025年纯电动车销售占比达到25%的目标,政府将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包括减税优惠、加强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此外,政府还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支持,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这项政策的出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相关专家表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目标的实现。此外,政策的落实还有望带动整个车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智能交通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国务院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出台是一项历史性的举措。它可以有效缓解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高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和信心。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之所以这些年来能够持续增长,自然离

       不开我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助力,包括补贴、牌照、限行方面的

       优惠以及在客车、专用车等领域的政策干预等等。那么我们

       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综合来看,大体归纳如下。

       一、能源结构急需改善。

       燃油车的燃料原材料是石油,我国作为一个缺油少气,但石油消

       费量排在全球第二的国家,石油供应极度依赖进口,这不管是对

       我们国家以后的能源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年国内外油气行业

       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石油进口与对外依存度创下了历

       史新高,其中石油进口已达3.9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67.4%。大

       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减少燃油车的产销,有利于我国的能源消费

       结构从高度依赖石油向以电力消费为主转变,有利于解决我国

       因缺油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新能源车的发展是顺应能源结

       构改革的必然结果,优化资源分配,减轻传统能源负担。综

       上,随着石化资源的日渐枯竭,新能源的发展是当前的不二

       之选。

       二、环境问题日益迫切。

       从目前来看,使用纯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是将燃油汽车分散的

       排放集中到了电厂的废气排放。而电厂的废弃排放可以集中处理,

       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电厂的集中处理都要优于汽车的尾气

       排放。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可以大大降低CO和CH的排放量,

       而随着技术进步和清洁能源发电的使用NOx和SOx的排放也将有所

       降低。从长期发展来看,今后煤电的比例肯定越来越低,而核电、

       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发电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因此电动汽

       车将会越来越环保。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就处在

       较重的污染水平,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近三成的南方重点城市年

       平均二氧化硫浓度值超过国标二级(60微克/立方米),北方以能源

       消耗大省山东、河北、内蒙古、河南为代表,南方以高硫煤产区的

       重庆、贵阳等为代表。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制造业

       等领域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由于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目

       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与此同时,近几年

       刚步入大众视野的“雾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是非同小可,而雾

       霾中的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汽车尾气,其中,使用柴油

       的大型车(如公交车)更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因此可见我国

       当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亟待能源的升级和重新布局以改善环境

       质量是当前国人生存的刚需。

       三、我国具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

       在电池电机电控的技术和资源上我国拥有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大

       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绕过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座大山,靠着我国日渐强

       大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现对现有其他汽车强国的弯道超车。

       当前新能源电动车的储能电池主要是锂电池,而我国是锂资源储备的

       世界第三大国,同时,目前普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永磁同步电机中电

       机的转子需要用到稀土材料来制作,我国又是稀土资源大国,稀土储

       备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稀土市场份额中我国占据九成以上,因此在能

       源方面我国具备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的天然优势;技术方面来看,传统

       汽车领域一向对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的机械结构设计等有着极为严苛

       的要求。直到今日,国外尤其以欧美车系厂商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

       经具备了无可撼动的地位,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技术壁垒,但面对

       新能源车这一新的领域,无论国内国外现在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因此当前我国具备发展新能源车的两大关键优势,抓住目前新一轮行

       业竞赛机遇,我国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独领鳌头,实现“弯道超车

       我国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才有可能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环境、

       提升能源利用率以及成为汽车强国,才能在能源和技术方面不断地提

       升,成为一个综合实力更强的大国。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规划的发展愿景,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

       国内版来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近1.6倍,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高达13.4%。总体来看,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

       为什么新能源车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市占率?换句话说,为什么近几年购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

       首先是价格。

       在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前,如果想要买一辆零百加速在5秒以内的车,价位通常在50万以上,便宜一些的例如进口福克斯RS、高尔夫R和奥迪S3等,这些车都需要40万元左右,如果加上购置税等一系列费用,落地价基本接近50万元。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到40万就能买到零百加速4秒以内的车型。

       准确地说,用30多万的预算就能买到符合上述要求的纯电动汽车不在少数。其中,售价34.99万元的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车型零百加速只需要3.3秒。

       其次是性能。

       传统的燃油车在燃烧汽油后通过变速箱向车轮传递动力,发动机运转。随着速度的增加,扭矩也会增加,扭矩越大,加速度就越快。在此过程中,会加速油耗。

       而纯电动汽车就没有那么复杂,动力更直接。即使刚起步,也能达到最大扭矩,因此加速性能会更快。

       当纯电动汽车行驶时,不会出现像部分燃油车那样没有明显的抖动,车辆前部不需要进气格栅,设计完全封闭,风阻系数Q较小,车内非常安静。此外,电池包布置在纯电动汽车的底盘上,这也使其驾驶更加稳定。

       最后是政策。

       一方面,国家对传统燃油车增加了多重购买成本,其驾驶受到一定限制,而对于新能源汽车则大大优惠。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向新能源汽车发放“绿色牌照”,这是一种在相应时间段内不限制流量的方法,甚至还会向新能源汽车授予专属停车位、专属通道等特权。

       另一方面,根据政策,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将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以开票价1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可为消费者节省13.2万元。不仅如此,今年我国还明确了减征乘用车车购税政策,根据政策,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车辆购置税将减半,计税价格不超过30万元。

       今年,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已普遍超过400公里,两年后将普遍超过600公里。随着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加入充电桩行业,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也将得到彻底解决。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一片大好,前景广阔。

       我国工业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汽车产销量迅速占据市场,成为世界第一位,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产销量不断提升。

       至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三连降”的下滑趋势,车市终于翻红。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自主品牌力压合资品牌,却依旧要克服“缺芯”难关,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

       汽车发展

       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两旺,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从3月开始月销量超过20万辆、8月超30万辆、11月超40万辆,到12月已达53万辆。新能源车市整体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呈现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新能源汽车是在传统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得到世界汽车行业共同关注的崭新行业。尽管各个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旧建设愿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减少环境资源所承受的实际压力、同时推动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好了,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